《非暴力沟通》

图书信息

书名:《非暴力沟通》

类别:偏理论的实用书

作者:【美】Marshall B.Rosenberg

译者:阮胤华

出版社: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年

一、这本书主要在谈些什么?

本书介绍了一种“非暴力沟通”的沟通方式,通过观察而不评价、表达感受、诉说需求、提出请求的方式,减少沟通中造成的伤害和痛苦。

二、整本书的结构是什么?

Chapter 1 - 2 :介绍了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和一些会带来暴力沟通的沟通方式。 Chapter 3 - 6 :详细阐述了四个要素的内涵,区分了相似的概念。 Chapter 7 - 8 :如何用非暴力沟通倾听他人 Chapter 9 - 13 :如何用非暴力沟通爱自己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

  1. 首先,观察,留意发生的事情

  2. 接着,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

  3. 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4. 最后,给出具体的请求

异化的沟通方式

  1. 道德评判

  2. 进行比较

  3. 回避责任

  4. 强人所难

观察,勿与评论混淆

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作任何评论。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批注:::教练技巧中的描述现象,不给出评论

体会和表达感受,勿与想法混淆

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例如,有时我们会说:“我觉得这不公平。”在这句话中,“我觉得”换成“我认为”也许更恰当。

提出请求,勿与命令混淆

● 提出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 提出需要做的是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 ● 同时要伴随着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 请求对方的反馈,确保我们的意思与对方的理解相同; ● 明确谈话的目的

什么时候会变成命令? ● 如果我们过去常常指责别人; ● 如果对方经常受到指责; ● 如果我们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是对我们的排斥; ● 如果我们有以下想法:TA应该/应当/必须……

爱自己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当我们的表现 不完美时,我们可以通过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来看清个人成长的方 向,以及避免自我惩罚。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 要;这样,我们就不再依赖羞愧、内疚、恼怒或沮丧的心理来寻求改 变,而让爱主导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充分表达愤怒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是: (1)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 (2)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 (3)体会自己的需要; (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有时,在第3步和第4步之间,我们需要先倾听他人。在得到倾听和理解之后,他们也就可以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表达感谢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充分表达感激。在表达感激时,我们说出: (1)对我们有益的行为; (2)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3)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三、哪些地方的观点不充分?

对于人的真实需求的挖掘,不是特别系统。可以了解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麦克利兰的需要理论和奥尔德弗的ERG理论

如果我们只是想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那么 非暴力沟通并不是适当的工具。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 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四、有哪些地方我可以借鉴?

挖掘并关注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有助于缓解内心的焦虑。

精神上的暴力和身体上的暴力,都会对人造成伤害,但是因为语言暴力的表现没那么明显,所以对语言暴力需要更多的关注。

在月度沟通中的赞扬环节,可以参考表达感谢的方式: (1)对我们有益的行为; (2)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3)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第二章:是什么蒙蔽了爱

苏菲派诗人鲁米写道:“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然而,语言使我们陷于是非之中。它擅长将人分类,把人看作好人或坏人,正常或不正常,负责任或不负责任,聪明或愚蠢,等等。

异化的沟通方式源自等级社会或专制社会,同时也支撑着它们。对于国王、沙皇、贵族来说,将臣民训练得具有奴隶般的精神状态符合他们的利益。“不应该”、“应该”和“不得不”这些表达方式特别适合这个目的:人们越是习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一旦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不再是好奴隶和好属下。

第四章:体会和表达感受

还有些词表达的是想法,而非感受。例如:被抛弃、被羞辱、被虐待、被打扰、被拒绝、不受重视、被束缚、被欺负、无人理睬、得不到支持、无人赏识、被利用、被贬低。

下列词语可用来表达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兴奋 喜悦 欣喜 甜蜜 精力充沛 兴高采烈 感激 感动 乐观 自信 振作 振奋 开心 高兴 快乐 愉快 幸福 陶醉 满足 欣慰 心旷神怡 喜出望外 平静 自在 舒适 放松 踏实 安全 温暖 放心 无忧无虑

下列词语可用来表达我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害怕 担心 焦虑 忧虑 着急 紧张 心神不宁 心烦意乱 忧伤 沮丧 灰心 气馁 泄气 绝望 伤感 凄凉 悲伤 恼怒 愤怒 烦恼 苦恼 生气 厌烦 不满 不快 不耐烦 不高兴 震惊 失望 困惑 茫然 寂寞 孤独 郁闷 难过 悲观 沉重 麻木 精疲力尽 委靡不振 疲惫不堪 昏昏欲睡 无精打采 尴尬 惭愧 内疚 妒忌 遗憾 不舒服

第五章:感受的根源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 1)责备自己; 2)指责他人;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对他人的指责、批评、评论以及分析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第七章:用全身心倾听

遭遇他人的痛苦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可是,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地体会他人的信息——这为他人充分表达痛苦创造了条件。有一句佛教格言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种能力:“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 里。”

最后更新于